必看教程“开心泉州麻将外辅工具”(详细透视教程)

2025-01-16 00:47来源:本站

必看教程“开心泉州麻将外辅工具”(详细透视教程)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是一款可以让一直输的玩家,快速成为一个“必胜”的ai辅助神器,有需要的用户可以加我微下载使用。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可以一键让你轻松成为“必赢”。其操作方式十分简单,打开这个应用便可以自定义微乐小程序系统规律,只需要输入自己想要的开挂功能,一键便可以生成出微乐小程序专用辅助器,不管你是想分享给你好友或者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ia辅助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同时应用在很多场景之下这个微乐小程序计算辅助也是非常有用的哦,使用起来简直不要太过有趣。特别是在大家微乐小程序时可以拿来修改自己的牌型,让自己变成“教程”,让朋友看不出。凡诸如此种场景可谓多的不得了,非常的实用且有益,

1、界面简单,没有任何广告弹出,只有一个编辑框。

2、没有风险,里面的微乐小程序黑科技,一键就能快速透明。

3、上手简单,内置详细流程视频教学,新手小白可以快速上手。

4、体积小,不占用任何手机内存,运行流畅。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开挂技巧教程

1、用户打开应用后不用登录就可以直接使用,点击微乐小程序挂所指区域

2、然后输入自己想要有的挂进行辅助开挂功能

3、返回就可以看到效果了,微乐小程序辅助就可以开挂出去了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

1、一款绝对能够让你火爆辅助神器app,可以将微乐小程序插件进行任意的修改;

2、微乐小程序辅助的首页看起来可能会比较low,填完方法生成后的技巧就和教程一样;

3、微乐小程序辅助是可以任由你去攻略的,想要达到真实的效果可以换上自己的微乐小程序挂。

哥哥打大a辅助工具ai黑科技系统规律教程开挂技巧

1、操作简单,容易上手;

2、效果必胜,一键必赢;

3、轻松取胜教程必备,快捷又方便


网上科普有关“《文心雕龙·物色》 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心雕龙·物色》 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物色》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六篇,就自然现象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来论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自然景色对作者的影响作用。刘勰从四时的变化必然影响于万物的一般道理,进而说明物色对人的巨大感召力量;不同的季节也使作者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根据这种现象,刘勰提炼出一条基本原理:“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辞以情发。”相当精辟地概括了文学创作和自然景物的关系。

第二部分论述怎样描写自然景物。必须对客观景物进行仔细地观察研究,再进而结合物象的特点来思考和描写。刘勰从《诗经》中描绘自然景色的具体经验中,概括出“以少总多”的原则,认为这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对汉代辞赋创作中堆砌辞藻的不良倾向,刘勰提出了批评,要文学创作避免这种“繁而不珍”的罗列。

第三部分总结了晋宋以来“文贵形似”的新趋向,提出一些具体的写作要求:首先是要密切结合物象,“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其次强调“善于适要”,能抓住物色的要点;再次是要继承前人而加以革新,做到“物色尽而情有余”;最后强调“江山之助”,鼓励作者到取之不尽的大自然府库中去吸取营养。

本篇是《文心雕龙》中写得比较精采的一篇。除论述的形象生动外,还以鲜明的唯物观点,比较正确地总结了情物关系、“以少总多”、“善于适要”和“江山之助”等重要问题。

(一)

春秋代序1,阴阳惨舒2;物色之动,心亦摇焉3。盖阳气萌而玄驹步4,阴律凝而丹鸟羞5;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6,英华秀其清气7;物色相召,人谁获安8?是以献岁发春9,悦豫之情畅10;滔滔孟夏11,郁陶之心凝12;天高气清13,阴沈之志远14;霰雪无垠15,矜肃之虑深16。岁有其物,物有其容17;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8。一叶且或迎意19,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译文〕

春秋四季不断更代,寒冷的天气使人觉得沉闷,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四时景物的不断变化,人的心情也受到感染。春天来到,蚂蚁就开始活动;到秋天降临,萤火虫便要吃东西。这些微小的虫蚁尚且受到外物的感召,可见四季变化对万物影响的深刻。至于人类,灵慧的心思宛如美玉,清秀的气质有似奇花;在种种景色的感召之下,谁又能安然不动呢?所以,春日景物明媚,人便感到愉悦舒畅;夏天炎热沉闷,人就常常烦躁不安;秋日天高气清,引起人们阴沉的遥远之思;冬天霰雪无边,往往使人的思虑严肃而深沉。因此,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一叶下落尚能触动情怀,几声虫鸣便可勾引心思,何况是清风明月的秋夜,丽日芳树的春晨呢?

〔注释〕

1 代:更替。序:次序,指四季的次序。

2 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文选》卷二)阴:秋冬寒冷的时候。惨:不愉快。阳:春夏温暖的时候。舒:舒畅。

3 摇:动摇,这里指心情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波动。

4 萌:开始。玄驹:蚂蚁。步:走动。《大戴礼记·夏小正》:“玄驹贲。玄驹也者,蚁也。贲者何也?走于地中也。”(引文据《四部丛刊》本,下同)贲(bēn奔阴):通奔。

5 阴律:指某几种乐律,代表秋天。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曾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月,但并不是所有的阴律都属于秋冬,这里只是借用阴律这个名称,来指阴冷的季节。丹鸟:萤火虫。羞:进食。《大戴礼记·夏小正》:“丹鸟羞白鸟。丹鸟者,谓丹良也。白鸟者,谓蚊蚋也。其谓之鸟也,重其养者也,有翼者为鸟。羞也者,进也,不尽食也。”

6 珪(guī规)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玉器,这里泛指美玉。挺:挺拔。惠:即慧。

7 英华:美好的花。

8 安:安静:指没有受到感动。钟嵘《诗品序》:“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9 献岁:新的一年。献:进。发春:春气发扬。《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泪吾南征些。”

10 豫:安乐。

11 滔滔:阳气盛发的样子。孟:始。《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12 郁陶:忧闷。

13 天高气清:指秋天。《楚辞·九辩》:”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14 阴沈:深沈。阴、沉,都是深。

15 霰(xiàn线):雪珠。垠(yín银):边界。《楚辞·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16 矜(jīn今)肃:严肃。矜:庄,敬。

17 物有其容:《左传·昭公九年》:事有其物,物有其容。”

18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明诗》篇说的“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同旨。

19 迎:接,引申为感触。《淮南子·说山训》中曾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二)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1;流连万象之际2,沈吟视听之区3。写气图貌4,既随物以宛转5;属采附声6,亦与心而徘徊7。故“灼灼”状桃花之鲜8,“依依”尽杨柳之貌9,“杲杲”为出日之容10,“瀌瀌”拟雨雪之状11,“喈喈”逐黄鸟之声12,“喓喓”学草虫之韵13。“皎日”、“嘒星”14,一言穷理15;“参差”、“沃若”16,两字穷形17:并以少总多18,情貌无遗矣19。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20?及《离骚》代兴21,触类而长22。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23;于是嵯峨之类聚24,葳蕤之群积矣25。及长卿之徒26,诡势瑰声27,模山范水28,字必鱼贯29;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30,辞人丽*而繁句也31。至如《雅》咏棠华32,“或黄或白”33;《骚》述秋兰34,“绿叶”、“紫茎”35。凡摛表五色36,贵在时见37;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译文〕

所以,当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物;他依恋徘徊于宇宙万物之间,而对他所见所闻进行深思默想。描写景物的神貌,既是随着景物而变化;辞采音节的安排,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因此,《诗经》里边用“灼灼”二字来形容桃花颜色的鲜美,用“依依”二字来表现杨柳枝条的轻柔,用“杲杲”二字来描绘太阳出来时的光明,用“瀌瀌”二字来说明大雪纷飞的形状,用“喈喈”二字来形容黄鸟的鸣声,用“喓喓”二字来表现虫鸣的声音。还有用“皎”字来描绘太阳的明亮,用“嘒”字来说明星星的微小,这都是用一个字就道尽物理;有的用“参差”来形容荇菜的长短不齐,用“沃若”来表现桑叶的鲜美茂盛,这都是用两个字就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貌。这类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了。即使再反复考虑它千百年,能有更恰当的字来替换么?及至《楚辞》继《诗经》而起,所写事物触类旁通而有所发展。物体的形貌是多种多样的,不易完全描绘,因而词汇便复杂繁富起来;如描摹山川险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现。后来司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写山水景物。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至于像《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中说到盛开的花朵:“有**的,有白色的。”《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到秋天的兰花:“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茎。”可见凡是描绘各种色彩的字,适当应用,方觉可贵;如果青的、黄的层见迭出,那就过于繁杂,不足为奇了。

〔注释〕

1 联:联系,联想。类:相近、相似的。

2 流连:徘徊不忍离去。万象:各种自然现象。

3 沈吟:低声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

4 气:指事物的精神。图貌:描绘状貌。《诠赋》篇曾说:“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5 宛转:曲折随顺,指在写作中根据事物的状貌来构思。“随物以宛转”,即《神思》篇所说“神与物游”、“与风云而并驱”之意。

6 属:连缀。声:指文章的音节。

7 徘徊:来回走动,这里指外物与内心密切联系的构思活动。

8 灼灼(zhuó浊):花盛开的样子。《诗经·周南·桃夭》中用来形容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

9 依依:枝条轻柔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用来形容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尽:完全,即完全描绘出。

10 杲杲(gǎo搞):光明的样子,《诗经·卫风·伯兮》用来形容太阳:“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11 瀌瀌(biāo标):雪多的样子。《诗经·小雅·角弓》用来形容下雪:“雨雪瀌瀌。”拟:模仿。

12 喈喈(jiē阶):众鸟和鸣的声音。《诗经·周南·葛覃(tán谈)》用来形容黄鸟的声音:“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逐:追,指追模,表现。

13 喓喓(yāo腰):虫叫的声音。《诗经·召南·草虫》用来形容草虫的声音:“喓喓草虫。”韵:指虫鸣声。

14 皎(jiǎo矫):《诗经·王风·大车》用来形容太阳:“谓予不信,有如皦日。”皦:即皎,洁白明亮。嘒(huì惠):微小,《诗经·召南·小星》用来形容星辰:“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15 一言:一字。

16 参差(cēncī岑阴疵):不齐,《诗经·周南·关睢(jū居)》用来形容荇(xìng杏)菜:“参差荇菜,左右流(求)之。”荇菜:即水葵。沃若:美盛的样子。《诗经·卫风·氓(méng萌)》用来形容桑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7 穷:尽,指完全表现出来。

18 总:综合。

19 情貌:神情状貌。无遗:指完全表达出来。

20 易:更改。夺:除去。

21 《离骚》:屈原的杰作,这里借以代指《楚辞》。

22 长:指事物的引申、发展。

23 重沓(chóngtà虫踏):多的意思。舒:伸展,即描写。

24 嵯峨(cuōē搓俄):山峰高险的样子。汉赋中用这类辞藻很多,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气巃嵷兮石嵯峨”,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嵯峨嶵嵬”等。

25 葳蕤(wēiruí威锐阳):草木叶垂的样子。司马相如《子虚赋》“错翡翠之威蕤”(《汉书》作“葳蕤”),张衡《东京赋》“羽盖威蕤”。

26 长卿: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字。

27 诡(guǐ轨):不平常。势:文章的气势。瑰(guī规):奇特。

28 模、范:都指依照物象描绘。

29 鱼贯:所用词藻如鱼之成行,指罗列堆砌的毛病。

30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也泛指一般走正确道路的作家,与下文“辞人”相反。则:合于规则而不过分。约:简练。

31 辞人:辞赋家。*:过分。扬雄《法言·吾子》中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32 《雅》:指《诗经·小雅》。棠华:即“裳华”,指《小雅》中的《裳裳者华》。

33 或黄或白:《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或黄或白。”

34 《骚》:这里泛指《楚辞》。

35 绿叶、紫茎:《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36 摛(chī吃):发布,引申为描写。

37 时见:适时出现。

(三)

自近代以来1,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2,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3;体物为妙4,功在密附5。故巧言切状6,如印之印泥7,不加雕削8,而曲写毫芥9。故能瞻言而见貌10,印字而知时也11。然物有恒姿12,而思无定检13;或率尔造极14,或精思愈疏15。且《诗》、《骚》所标16,并据要害17;故后进锐笔18,怯于争锋19。莫不因方以借巧20,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21,则虽旧弥新矣22。是以四序纷回23,而入兴贵闲24;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25;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26。古来辞人,异代接武27,莫不参伍以相变28,因革以为功29;物色尽而情有余者30,晓会通也31。若乃山林皋壤32,实文思之奥府33。略语则阙34,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35,抑亦江山之助乎36!

〔译文〕

晋宋以来,作品重视描写事物形貌的逼真。作者深入观察风物景色的神情,研究花草树木的状貌;吟咏景物从作者深远的情志出发,而描绘事物的诀窍就在于能密切地符合真相。所以,如果文字用得巧,事物写得逼真,那就像在印泥上盖印一样,用不着过多的雕琢,而事物的本来面目便可完全无遗地描绘出来。这就使人能从作品的字句里看到景物的形貌,了解到不同的季节。但是事物各有固定的样子,而作者构思却没有一定的法则;有的好像满不在乎地就能把景物写得很好,有的却仔细思索还和所描写的景物相差很远。《诗经》和《楚辞》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要点;后来善写文章的人,都不敢在这上面和它们较量。却无不依照这种方法,学其巧妙,随着文章的气势而显示出奇特来。所以,只要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要点,就能把本来不新鲜的景物也描绘得极其新颖了。因此,一年四季的景色虽然多变,但写到文章中去要有规则;事物虽然繁杂,但描写它们的辞句应该简练;要使得作品的味道好像不费力地流露出来,情趣盎然而又格外清新。历代作家,前后相继,在写作上都是错综复杂地演变着,并在一面继承,一面改革中取得新的成就。要使文章写得景物有限而情味无穷,就必须把《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融会贯通起来。山水川原实在是文思的深厚府库;描写它的文字过简就会显得不够完备,过详又显得繁冗。屈原之所以能深得吟诗作赋的要领,不就是得到楚地山川景物的帮助吗?

〔注释〕

1 近代:指晋宋时期。

2 窥(kuī亏):探视。

3 志:指作者的情志。

4 体:体现,描写。

5 密附:指准确地描绘事物,和《比兴》篇要求的“以切至为贵”同理。附:接近。

6 切:切合。

7 印泥:古代封信用泥,上面盖印,和后来用的火漆相似。

8 雕削:雕刻,雕琢。

9 曲:曲折,细致。芥(jiè界):小草。

10 瞻:看。

11 印:当作“即”,就。时:指四时。

12 恒:经常的,有定的。

13 检:法式。《明诗》“诗有恒裁,思无定位”,和这里说的“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同理。

14 率尔:随便的样子。造极:达到理想的境地。

15 疏:远,指作者的思想和客观物象距离很大。

16 标:显出。

17 要害:重要之处,指事物的主要特征。

18 锐笔:指精于写作的人。

19 怯(qiè妾):懦弱,害怕。

20 方:方法,指过去的写作手法。

21 适要:抓住要点,和上面说的“据要害”意思相同。

22 旧:指常见的、前人多次写到过的事物。弥(mí迷):更加。新:新鲜,指同一事物能从新的角度或深度表现出新的特色。

23 四序:四季。纷回:复杂多变。回:运转。

24 兴:指写作的兴致。闲:法度。

25 析:分解,引申为抉择、运用。

26 晔晔(yè夜):美盛的样子。

27 接武:继迹。武:半步。

28 参伍:错杂。

29 因:沿袭。革:改变。

30 尽而有余:晋代作家张华曾称赞左思的作品“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晋书·左思传》)。

31 会通:指对传统精神的融会贯通。

32 皋(gāo高):水边地。

33 奥:深。府:藏聚财物之所。

34 阙(què却):缺。

35 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诗人。洞:深。监:察。风、骚:泛指诗赋等作品。

36 抑:语首助词。

(四)

赞曰:山沓水匝1,树杂云合2。目既往还,心亦吐纳3。春日迟迟4,秋风飒飒5;情往似赠,兴来如答6。

〔译文〕

总之,高山重迭,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郁起。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景物,内心就有所抒发。春光舒畅柔和,秋风萧飒愁人;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写作的灵感。

〔注释〕

1 匝(zā杂阴):围绕。

2 合:聚、会。

3 吐纳:指抒发。

4 春日迟迟:《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孔颖达疏:“迟迟者,日长而暄之意,故为舒缓。计春秋漏刻,多少正等。而秋言凄凄,春言迟迟者,阴阳之气感人不同。张衡《西京赋》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然则人遇春暄,则四体舒泰,春觉昼景之稍长,谓日行迟缓,故以迟迟言之。”

5 飒飒(sà萨):风声。

6 兴:指物色引起作者产生的创作兴致。纪昀评:“诸赞之中,此为第一。”

善读「论语」3.23:分德溺乐其可知,辨善恶仁方可行

敫的读法有三种,分别是:jiǎo、qiāo、jiào,属于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

不同读音的不同释义:

一、敫jiǎo

1、名姓。

2、动光闪耀。

《说文?放部》:“敫,光景流也。”徐锴系传:“流,放也。” 一说为“皦”的古字,本义为“玉石之白”,引申为白。清俞樾《儿笘録》:“敫者,皦之古文也。其本义为玉石之白,引申之,则凡白者皆谓之敫。”

二、敫qiāo

击。《集韵?萧韵》:“敫,击也。”

三、敫jiào

人名用字,也作“嬓”。《集韵?啸韵》:“嬓,齐有太史嬓,或省。”

带敫字的诗句:

*已无矰{矢敫}患,岂乏稻梁资。

*从教同辈,为他白敫白敫凝伫。

*泥涂困蝼蚁,城市防弹(矢敫)。

*卑栖俛啄蓬艾间,不畏鹰鹯与缯(矢敫)。

*雁飞向南去,虽有矰(矢敫)将安施。

敫组词:敫然。

敫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jiǎo rán,是指显明貌。引自章炳麟《<新方言>序》:“考方言者,在求其难通之语,笔札常文所不能悉,因以察其声音条贯,上稽《尔雅》、《方言》、《说文》诸书,敫然如析符之复合,斯为贵也。”

还原版《道德经》第二章:道者非物

原文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与鲁国乐官谈论音乐,说:“音乐是可以领会的。开始时,金钟齐鸣,声势壮美;接下来,八音和谐,音色分明,乐声悠扬。直至最后完成。”

注释

“语”,作动词用,音“玉”。意为“告诉”、“使知道”。

“太师”,古代乐官之长。也有写作“大师”的,但也读作“太师”。

“知”,在此应指理解、领会、欣赏。

“翕”,音“西”,意为和合、一致。古代在奏乐前要先鸣金鼓钟。“翕如”就是形容各种乐器同时和谐演奏的盛况。

“从”,亦可读为“纵”。意为乐声展开。

“纯”,意为美好、和谐。钟声既作,虽八音齐鸣,但其声和谐如一,故曰“纯如”。

“皦”,古同“皎”,音“皎”。分明、清晰之意。虽然八音和谐如一,但各种音色仍清晰可辨,故曰“皦如”。

“绎”,即连续不断。“绎如”即乐声连绵,络绎不绝。

“以成”,即音乐完成。

评析

本章也有其它不同的解释。但本章的关键却并不在于章句本身的释义,而在于孔子重视“乐”的初衷。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中的这一章句,清晰地表明了礼乐对于儒家行仁所具有的重要的协同作用。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将“仁义”具象化的一整套制度规范,这才使得原本抽象的“仁义”具有了可操作性,是为“立于礼”。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具象化”,使得“礼”在应用于某些场景时易囿于形式,从而使“仁义”失去其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的章句,正是谓此。

而“乐”则因其多变和抽象,因而可以更加深入人心,使人在无形中受到善良、温暖、积极、振奋的感化。这就可以大大弥补因为“礼”的固化而导致的弊端,是为“成于乐”。那么,什么是“乐”呢?

《史记·乐书》云:“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就是说,“乐”并不是乐器、音律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那些都是“乐”的“末节”。那么,“乐”的根本又是什么呢?《乐书》云:“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也就是说,“乐”应当是仁德的体现。

“乐”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可以得到佐证。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脏和五志相通,认为音乐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影响。而令人惊奇的是,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在地域隔绝、信息不通的情况下,居然会与中国的先贤们有着惊人相似的认识。比如,柏拉图就曾把音乐描述为心灵的药物;而身为哲学家、数学家以及西方首位音乐理论家的毕达哥拉斯,更是首先在西方提出了“音乐医学”的概念,科学地指出了音乐对于人体,特别是心理活动的巨大作用。

“乐”由心生而外感于人。不同的音乐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或使人心生仁爱,或使人心生暴戾;或使人心志清明,或使人心志浑沌……种种影响,不一而足。因此,“乐”也是有所分别的。按照子夏的说法,“乐”可以分为“德音”和“溺音”。所谓“德音”也称“雅颂之音”。而“溺音”则是指“郑音好滥*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之类,这四种音“皆*于色而害于德”。正因为“乐”有德、溺之分,有益、害之别,“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

《乐书》云:“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就是说,“乐”的作用是导民向善、移风易俗。“乐”在形式上虽然可以“娱心自乐”,但本质上却并非是用以“快意恣欲”,而是用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有益的辅助作用的。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游做武城宰时,就曾以弦歌的形式来宣扬教化。

在现代,教育、文化和艺术都在发挥着“乐”的作用。由于受“市场化”的影响,现代之“乐”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为了功利,不惜逢迎媚俗、诲*诲盗。很多不良文化以“快意恣欲”、甚至以传播邪见为目的,在“自由化”旗帜的掩护下野蛮生长、迅速泛滥。这就是“乐坏”。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其著作《影响力》一书中指出,与观看非攻击行为的对照样本相比,当儿童和青少年在影视节目中看到别人做出攻击行为时,其在个人生活中也会变得更具攻击性。因此,文化对于道德人心的影响,并非无稽之谈,而是确有科学依据。

由于科学、文化的不断迅猛发展,人类的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由这种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危机,将给人类未来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这种危机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不惜以“礼崩乐坏”为代价去追逐现世功利所导致的道德危机。

本章是还原版《道德经》第二章“道者非物”,全文如下:

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的两个不同章节。全文共十一句,前六句对应王弼本第十四章,后五句对应王弼本第二十一章中间部分。本章文本以帛书甲本为底本,并与各版本对勘后对底本作了校订。

上一章,老子用十二个字定义了道与宇宙的关系:“名曰大,大曰寰,寰曰德,德曰反。”这十二个字的深刻内涵就是,道是宇宙的反面,道与宇宙的关系是“绝对”与“相对”的“对立统一”关系。

“绝对”与“相对”的对立是一种非对称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道可以彻底遮蔽宇宙,使宇宙永远无法抵达道;但反过来宇宙则无法遮蔽道,从而道能对宇宙进行无限渗透。本章主旨就是向人们展现这种非对称的对立与统一。

这种非对称关系的本质是道与宇宙在物种级别上的差异,宇宙是“物”,而道是“超物”。超物不是物,但高于物。物不可感知超物,但超物可以化为物并操纵物。

本章第一段老子着重阐述了道不可感知,不具备物的任何特征,从而得出道不是物的结论;第二段老子从道与物的关系出发,阐明道虽不是物,但所有的物及其变化都是道的体现,又似乎物就是道、道就是物,道与物难解难分。

本章阐明了老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论点:道是一种超级存在,它既不是一般意义的存在,也不是一般意义的不存在。所谓一般意义的存在是人能够以某种方式感知的事物,而一般意义的不存在是人无法感知的事物。然而,道恰恰是人们永远无法感知的事物,不可感知不是因为它不存在,是因为它不是物,但它却是一种高于物的超物。

道的存在是老子根据“对立统一”原理推断出来的,只要承认“对立统一”是超越一切存在而存在的公理,道就必然存在。根据“对立统一”原理,道不仅存在,而且是一种超级存在,表现为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过去将来始终永远存在。所以,本章实质上就是老子哲学的“存在论”。

道者非物,既不可感知,又无法描述

上一章,老子用“壮虫”代指道,又用“夺绣”描绘道的无形无状。显然,这四个字不足以清晰表达道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本章老子进一步深入探讨道的体貌,阐明道不是物,故不可感知,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因此人们无法将它从万物之中区分开来。

老子说,以人的视、听、摸三种感官去辨别道,结果是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抓不着。这就是说,人永远无法用感官去识别道,因此道就只能与万物混为一体,无法区分了。

微,隐匿。《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杜预注:“微,匿也。”希,指少。搏,捕捉。夷,本义大人背着大弓,会意消灭,这里指消亡。计,本义测量,这里指分辨。至,达到。

这里重点说一下“夷”字。“夷”象形弋(yì)射,即用系了绳子的箭射鸟。故“夷”的本义为“灭杀”。后由“剿灭”引申出“平定”,故“夷”作“平”解为引申义。《诗经·大雅·桑柔》:“乱生不夷,靡国不泯。”这里,“夷”、“泯”都是“灭”的意思,表示国乱不止,民不聊生。老子此处用“夷”意在以“灭”言“空”,故“夷”引申出“空无”。《庄子·知北游》对老子这段文字作了进一步诠释(“光耀”指光线,“其”指“道”):“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窨(yìn)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窨然空然”四字就是指“微”与“夷”;“窨”,本义地穴,引申为深藏,是在言“微”,“空”则是在言“夷”。

“三者不可至计”,是说用了三种方法都不能将道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至计”指达到辨别道的目的。这句话的未尽之意是,以这三种方法推而广之,用尽一切方法都无法鉴别道。显然,老子首先确认了道的存在,存在但又无法感知,结论只能是道与万物混为一体。

“混而为一”,常见的误读将“一”作道解,是犯了概念错误。下面的“道生万物”一章我们将读到,道与一的关系是确切的母与子的关系,因此道与一永远不是同一个概念,必须加以区分。“混而为一”是在强调道对宇宙能够无限渗透,这是道存在的重要特征。

这两句实际上是老子对上句“视之不见名曰微”的注解,是对“微”字的进一步诠释。道视之不见,从前面看去见不到脸,首是以首代脸;从后面看去又不见背影。一般的物体,光照上去顶部会有亮的部分,光照不到的下面背光处会有暗的部分;但道却不然,顶上见不到亮,下面藏不住暗,只能说明道不是个物体。

杲(gǎo),明亮;本义日在木上,会意天明。乌,本义黑色,喻比昏暗。杲,传世本作皦(读作皎),义同。乌,传世本作昧,义同。皦、昧,疑非老子本字。“本章勘正说明”对此有进一步说明。

老子说,道不可感知,因此也就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所以是“绳绳不可名”。既然道不具备物应有的特征,由此可以断定“道不是物”。这种无形无状,非物但又存在的“东西”,可以用恍惚来形容,表示似有似无,似在非在。

绳,指结绳记事,是以绳代字;绳绳,形容一长串文字。“复归于无物”,即最终得出道不是物的结论。复,指经过各种尝试后回过头来得出结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意思是无状就是道的状,无象就是道的象。

河上公将“绳绳”释为“动行无穷极也”,取的是《诗经·国风》中“宜尔子孙,绳绳(mǐn)兮”的延绵不绝之意。但这一解读显然有点跑题,与老子这里聚焦的“无形”扯不上干系。因河上公说颇为流行,故特此补充说明。

“恍惚”各版本均作“惚恍”,还原版将其校订为“恍惚”,理由有二:首先,此段文句以“乌”、“物”、“惚”为韵;其次,下文顺序以“恍惚”作承接。故以“恍惚”为序更为合理。

这两句是老子在给道的“物性”下结论:1)道不是物;2)道确实存在。但老子当时似乎还没有一个更为合适的术语来表达这种“物性”。《庄子·知北游》中提出“物物者非物”的概念,是在用“物物者”来表达这种“物性”。物物者,就是使物成为物的那个主宰,即造物主,也是“超物”的意思。“超物”不是物,但高于物,蕴含了“物物者”的涵义,故我们取“超物”这一术语来表达道的“物性”。

至此,老子给出了本章上半段的结论:以人观道,道既不可感知,又无法描述,故道不是物;但这并不意味着道不存在,只是人无法将道从万物中区分出来;道的这种无形无状、似在非在的特征被称作“恍惚”,这种不是物又高于物的物性后来被庄子称作“超物”。

道虽不可感知,但却无处不在,朦胧间又好似万事万物

什么是“超物”?超物就是一种超级存在,你看不见它,但它却能钻进你的每一个细胞,操控你的每一个基因。只要有物存在,物的背后就是超物。你无法感知它,它却能对你进行无限渗透;你无法捕捉它,它却在驾御着万事万物;你以为是太阳在升起落下,其实是它在推动日出日落;你以为是自己在上坡下坡,其实是它在助你上上下下;你以为是自己在养家养生,其实是它在滋养万物。一切一切,看似自化,实为道化,这就是下面这段文字的确切涵义。

老子说,如果把道当作物来对待,有像的地方,也有不像的地方。不像的地方上文已提及,就是它缺乏一切物的属性。而像的地方就是它又在借万物显灵,万事万物中都有它的影子,它与万物万事难解难分。物之象似乎就是它的尊荣,正在发生的事情似乎就是它在表演。你若相信这些事与物的存在,你就可以相信道是真实存在的。

老子上文已经定义了什么叫“恍惚”,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所谓“无物之象”,就是人们意念中产生的象,是冥冥之中的存在,与任何具体的物象都对不上。

这好比用水和面,放进了水,揉成了面。水不见了,恍恍惚惚,水仿佛变成了面,面又好像就是水。你想在和好的面里找到水,把面掰开,掰了再掰,最后掰成了一粒面,可还是没有见到水,但其实,水就在面里。此时,水就是面,面就是水,你虽然看不见水,但你知道水一定在里面。这就是“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乎恍乎,中有象乎。恍乎惚乎,中有物乎。”人们所见到的象和物都不是道,但它们都代表了道,就像是面代表了水。

但这还不是道存在的全部意义,道还在不停地干活。你在做饭?你在唱歌?你在创造销售业绩?看似是你,其实都不是你,这都是道在使劲,道在用智,道在发威。推而广之,世间一切沧桑沉浮,命运轮回,光荣与梦想,痛苦与辉煌,这一切的真正大作手,都是那似在非在、似有似无的道。这就是“窈乎冥乎,中有情乎。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这才是道无处不在的完整涵义,它的理论基础是“对立统一”原理,它的表现特征是“绝对”与“相对”的对立与统一,它在存在论上的意义是用“对立统一”的不可证伪证明了道的存在,它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是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从可感知世界拓展到了不可感知世界,它对人类现有科学思想的挑战是要突破实证主义的藩篱去构建全新的科学体系。古今中外都在恍惚间感到了老子思想的伟大,但却没人能真正说清楚它究竟伟大在哪里。老子超越了时代,超越了所有人的认知。

窈(yōu)是个比较特别的概念,不读作“窈窕淑女”的“窈”,而读作 “ 幽 ” ,但又不是“幽暗”的“幽”,而是“空无”的意思。《庄子·在宥》:“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郭象注:“窈冥昏默,皆了无也。”“窈冥”不是幽暗的意思,而是空空如也,啥都没有。

“窈乎冥乎,中有情乎。其情甚真,其中有信”传世本作“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但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精”皆作“请”,“请”在此假借为“情”,而非“精”。“事有情”是说,事物都遵循着一定的变化发展规律,就像人有喜怒哀乐一样,“情”是动因,喜怒哀乐是表象。所以,“情”指事物变化背后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验证,叫作“信”;因为可以验证,所以是真实存在的,叫作“真”。“情”、“信”、“真”是老庄用来描述道与事物变化发展关系的三个概念,庄子的《齐物论》对此作了更清晰地表述。

《庄子·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娶)。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悦)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欤)?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庄子说,没有道就没有我,没有我道也没法体现;这是在说道生万物,万物又是道的显现。但懂得这道理也只是懂了个大概,因为还没搞懂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是说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道是世界的主宰,但它却神龙不见首尾,这说得通吗?这当然说得通!规律是无形的,但却可以验证,俗称无形的规律。比如,人有各种器官和四肢,人无疑是这些器官和四肢的主宰。但你会特别照顾或偏袒某个器官、某块骨肉吗?若有此心,你会为你所爱的器官或骨肉封官进爵吗?如果封官进爵后显得群龙无首,你会再让这些显贵的骨肉轮流执政吗?不,你什么都没做,那么你身上这些器官和骨肉会觉得你这主宰不存在吗?它们会发现事物的真相、弄明白你就是它们的主宰吗?如果它们始终弄不明白是否有你这个主宰,这会改变你就是它们的主宰这一事实吗?

道与万物的关系完全是同样的道理,无论你是否明白或相信道是万物的主宰,这丝毫不改变道就是你的主宰这一事实。庄子在阐述这一理念时用到了“情”、“信”、“真”三个概念,“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如求,得其情与(欤)?不得,无益损乎其真!”“情”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规律,无论人们认识到或认识不到,这些规律都是真实存在的(真),是规律就会反复出现,虽然无形但却可验证(信),只要能验证就是真实的,说的正是“窈乎冥乎,中有情乎。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本章勘正说明

1. 本章相关章节重组及及其依据

本章由王弼本《道德经》两个不同章节重组而成。全文共十一句,前六句对应王弼本第十四章,后五句对应王弼本第二十一章中间部分。

王弼本第十四章前段主题是道不可感知,但最后一句突然脱离主题,谈起了“道纪”,即人们可以根据时变而道不变的法则以今推古。按照相关主题纳入相关论证的重组逻辑,最后一句与王本第二十一章内容属于同一主题,逻辑上下衔接,故移至后者合编成了新章节。

类似地,王弼本第二十一章也混入了三个不同主题,开头两句说的是德之充沛,中间一段则是在说道与物混为一体,最后一段又转而谈论道可以用来以今推古。还原版将前两句归入了“含德之厚”章,将最后一段归入了“道纪”章,而将中间段归入了本章。

王弼本第十四章上段与王弼本第二十一章中间段逻辑上形成了“关键概念的定义”与“重要命题陈述”的承接关系。第十四章上段定义了什么叫“恍惚”,明确了道看似物,但又不是物,所以称之为“恍惚”。第二十一章中断则是在对“恍惚”加以进一步剖析,阐明道不仅与世界同在,而且是世界一切变化的根本动力,赋予了“恍惚”更为具体的内涵。这两段论述互相承上启下,逻辑上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故还原版将两者重组,合并为一个新的章节。

2. 版本对勘、文句取舍及关键字释读

以下列举了还原版与十一个主流版本的比较对照。

此段文字各版本的主要差异有三点:(1)繁长句式与简洁句式之辨;(2)“微”与“夷”的释义及其在句中的顺序;(3)“搏”与“捪”、“抟”之辨。

(1)繁长句式与简洁句式之辨:

这段文字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句式相同,一句话分成了两句来说,如“聼之而弗闻,名之曰希”。而各传世本句式相同,两句简化成了一句,如“聼之不闻名曰希”。前后两种句式的句义并无区别。

老子原文或为前一种句式。《庄子·知北游》也引用了老子这段话:“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窨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句式与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同。

而“名之曰微,名之曰希,名之曰夷”句式又与“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句式相同。“未知其名,字之曰道”是老子在给道命名,而此段文字也正是老子在给“微”、“希”、“夷”三者下定义,用法相同句式也相同。

有理由认为,传世本的简洁句式是后人对老子原文的简化,不过此处的简化并未改变老义。还原版旨在还原老子原本,故选择了前一种句式。

(2)“微”与“夷”的释义及其在句中的顺序:

“微”,老子原文或作“几”。楚简《老子》:“其安易桎,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畔(泮),其几(微)易践。”句中“几”今习作“微”。范应元本保留了老子本字。范应元注曰:“几字,孙登、王弼本同古字。傅奕云:几者,幽而无象也。”由此推断,王弼、傅奕古本均作“几”。《说文》:“几,微也。”“几”、“微”二字义同,后人据义改“几”为“微”。“微”,在此释为隐匿。《说文》:“微,隐形也。”《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杜预注:“微,匿也。”

“夷”,始见于甲骨文,象形箭上缠绕着绳子,表示弋(yì)射,即用系了绳子的箭射鸟。故“夷”的本义为“灭杀”。后由“剿灭”引申出“平定”,故“夷”作“平”解为引申义。《诗经·大雅·桑柔》:“四牡骙骙,旟旐(旌旗)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俱)祸以烬。於(乌)乎有哀,国步斯频。”这里,“夷”、“泯”都是“灭”的意思。

本章中,老子用“夷”意在以“灭”言“空”,“夷”在此作“空无”解。《庄子·知北游》用了“窨(yìn)然空然”四字,“窨”,本义地穴,引申为深藏,是在言“微”,“空”则是在言“夷”。

因此,根据“微”与“夷”的释义,“视之不而见,名之曰微”、“搏之而不得,名之曰夷”为正确的文字搭配,看不见是因为藏了起来,抓不到是因为不存在。帛书乙本及汉简本“名”作“命”,“命”当为本字,通“名”。

范应元本前句保留了老子原本的“几”字,但却又将后句的“夷”字误勘成了“微”字。帛书甲乙本保留了老子原文的字句搭配,但将“几”改成了“微”,帛书甲本的“(微+耳)”当为“微”的繁字。传世本取了“微”的引申义“细小”和“夷”的引申义“平坦”,故将两字的顺序对调,已疏通文义,但并非老子原文。“几”今习作“微”,故还原版将其校订为“微”。

(3)“搏”与“捪”、“抟”之辨:

“搏”,帛书甲乙本作“捪”,帛书乙本“捪”前又衍“聼”字,系误抄残留。

从金文的造字推断,“搏”的本义或为“攫(jué)”,表示用爪抓取,后引申出拍打之意,用作“搏拊”,如《尚书·稷》:“搏拊琴瑟以咏”。“搏”,老子在此用其本义“抓取”,“搏之而不得”义为抓不到。《庄子·知北游》引文:“搏之而不得也。”除帛书甲乙本外众本多作“搏”,故可推断老子原本作“搏”。景龙碑本“抟”当系“搏”之抄误。

“捪(mín)”,又作“?”,义抚。《说文》:“捪,抚也。一曰摹也。”“抚”本义“安”或“按”,“摹”本义“模拟”,均无“摸”之意。“抚”又通“拊”,帛书甲本或因“抚”、“拊”相通而误读“搏”为“捪”。

综上,还原版从“搏”不从“捪”。

此段文字还原版与诸本最大区别在于将“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从下文提前至此。前移至此的理由是诸本原句文脉不通,还原版校订后打通了文脉。

这两句还原版与诸本的另外两处差异是:其一,此两句王弼等传世本“迎、随”二字后衍“之”字,帛书甲乙本和汉简本“迎、随”二字后衍“而”字,而景龙碑本、成玄英本、和想尔本均无“之”或“而”字;其二,“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在帛书甲乙本中均写作“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句式顺序前后颠倒,但未改文义。从文义上分析,“而”在此含转折之意,没有比有更显文义流畅;“之”则显得可有可无;“而”、“之”不同或暗示此二字系后人添加,故还原版不从。而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两句前后顺序对调则有违习惯用法,还原版亦不从之。

另一个版本上有显著差异的地方是,帛书甲乙本及傅奕本文中多出了“一者”二字。从文意分析,这三个版本多此二字或因对前句“故混而为一”之“一”的误读所至,将“一”读成了“道”,故在文中插入“一者”二字,以补全后句的主语。将“一”与“道”混为一谈是极为常见的概念性错误,至今仍就盛行。上文已说明,道与一的关系从来都是母与子的关系,是超物与物的关系。这里的“一”指道与物混为一体,这是本章的核心思想。因此,此三版本的“一者”均为后人误读而妄增。汉简本对应“一者”二字的则为“叁也”二字,更是讹误。

除上述文句增减和前后调整外,此段文字尚另有五处重要版本差异。

(一)、各传世本句首衍“此”字,老子行文风格多会略去“此”字。汉简本句首“三者”作“叁也”,系后人抄误。

(二)、“至计”汉简本作“致计”,各传世本作“致诘”。“至”、“致”义同,但“计”、“诘”文义有别。“计”本义测量,引申为分辨,义理清晰。“诘”本义诘问,引申为查究,文义亦通。但前者较后者语义更优,故还原版从古本。

(三)、“故混而为一”,帛书甲本“混”作“?”,“?”是“混”的异体字;帛书乙本“混”作“(糹君)”,为传抄讹误。

(四)、“其上不杲,其下不乌。”

“杲”,帛书甲本作“攸”,帛书乙本作“谬”,传世本多作“皦”。还原版从汉简本,作“杲”。“攸”、“谬”在此文义难通,“皦”义同“杲”。但“皦”字或晚出,“曒”古作“上白下木”便是佐证。

而“乌”,帛书甲本与想尔本作“忽”,帛书乙本作“忄勿”,汉简本作“没”,各传世本多作“昧”。还原版推断,“乌”或为老子本字。“乌”楚篆形似伆,帛书甲乙本和汉简本将其误断为“忄勿”或“圽”,而“忄勿”又作“忽”,“圽”又是“没”的异体字。

“乌”本义黑色,喻比昏暗,与“杲”相对,义理明晰。“昧”义与“乌”同,但与下文“物”、“惚”不成韵。还原版综合上述分析推断“乌”为老子本字。

(五)“绳绳不可名。”“绳绳”,帛书甲乙本作“寻寻”、汉简本作“台台微微”,各传世本均作“绳绳”。“绳”指结绳记事,以“绳”喻“字”,“绳绳”象征一长串文字,喻比长篇说明,“绳绳不可名”义为怎么说都说不清,义理明晰。而“寻寻”或“台台微微”文义不清,“寻寻”或以音通“绳绳”,“台台微微”则不知其意,故还原版取“绳绳”二字。傅奕本和范应元本“绳绳”后衍“兮”字,系后人添加。

此段文字各版本主要差异在“恍惚”二字。还原版将“惚恍”二字顺序校订为“恍惚”,一是因为押韵,二是因为与下文“唯恍唯惚”的顺序相对应。其他版本当皆为“惚恍”二字的变形,不再展开。

此外,句首“是谓”二字,河上公本作“是为”,想尔本及成玄英本作“是”,而这皆为讹误。

最后,还原版将“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後”两句移至前文,上文以作说明。

此段文字,还原版与诸本的主要差异仍在“恍”、“惚”二字,以及后三句的句式及语气词“乎”字。“恍”、“惚”二字不再深究。

“乎”,帛书甲乙本作“呵”,汉简本作“旖”,各传世本作“兮”。根据楚简《老子》用词习惯,“呵”、“旖”、“兮”在楚简中均作“唬”,通“乎”,故还原版据此规则将语气词校订为“乎”,以契合原文声韵。

后三句中,王弼本等改“中”为“其中”而弃句末语气词,还原版不从,因为语气词在此强调了“象”与“物”的似有非有,令语义更为准确。想尔本等将后三句并未两句,于文义并无多大变化,但非老子原文。此外,想尔本及景龙碑本句末“象”作“像”,“像”义在此不确,系抄误。

最后,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首句“道之为物”作“道之物”,脱漏“为”字。

此段文字还原版与诸本差异主要涉及“窈”和“情”两字。有关语气词的差异在此不再重复。

“窈(yōu)”在此作“空”解,上文以作详细说明。帛书甲本“窈”作“氵+幽+子”,“氵+幽+子”或为“幽”的繁字。帛书乙本“窈”作“幼”,“幼”或为老子本字,通“窈”。汉简本“窈”作“幽”,“幽”通“窈”。

“情”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作“请”,各传世本作“精”。“请”、“精”皆为“情”之讹误,上文对此以作详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此外,句中“亓”通“其”;“吔(yē)”为语气词,系后人添加。想尔本等三本将“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两句合并为一句,作“窈冥中有精”,系后人改写,与前句改写出于同一思路。

附录一:王弼本《道德经》第十四章:

附录二:王弼本《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关于“《文心雕龙·物色》 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史课网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